东坡文学研究网
东坡文学研究网
中国现代美学史的高建平版本 —高建平先生在“构建既是中国的,又是现代的美学史”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
类别:东坡文学    日期:2024-03-31

图片

在今天的这个盛会上,我想讲三点:

第一,表示感谢。这套书的完成,我要感谢的人很多。

一谢这套书的所有参编者。谢谢各位认真研究,认真写作,经过大约七年的艰苦努力,完成了这部历史。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,在写作过程中,我多次以各种形式与各位交流。我们在北京我家附近的一个饭店几次开会,每次开会都是一整天,在饭店吃两顿饭,还省下了租会场的费用,解决了很多写作中的细节问题。我也分别参加了几个子课题的开题。记得有一次,我从广州乘火车在湘潭停留,参加第二卷的开题会,现场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,开了一整天的会,会后继续乘火车回北京。课题组全体成员还曾在扬州召开两天的会议,专门针对已经写出的初稿的修改。其他各种交流不计其数。包括有一位参编者是日本华人学者,我趁访问日本之机,还与她谈了她那一部分如何写作和修改的事。放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书,是各位辛勤劳动的结晶。在此,我再次表示对来参加今天的会议的各位,以及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会议的各位,表示衷心的感谢。我在此过程中,有时也出现急躁情绪,有时说话比较重,如有感到伤害的,在此也向各位表示道歉。这套书直到今天才完整地呈现在各位面前,其间经历了各种波折,也在此感谢各位耐心等待。

二谢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,特别是章俊弟先生。

大约在2011年,俊弟兄给我打电话,问我有什么写作计划,他们要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,我当时就报了这套书。在俊弟兄的催促下,我花了两天的时间,写出了这套四卷的书的初步提纲和内容简介。过了几个月,俊弟兄告诉,我的出版计划得到了批准,这才我吓了一跳。原本只是一件纸上谈兵的事,真的要做,我还是感到有一些压力。那怎么办?怎样组织团队?这都是要考虑的事。想来想去,还是申请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吧。当时在社科院工作,对这种国家重大项目的难度和重要性没有感觉。只是觉得,要做这件事,就必须报项目。

2012年,我报上这个选题,幸运的是,选题能顺利通过。下一步,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递上了申请书。到了快评审时,才知道当时申请这个国家项目如何难。全国美学界一共有七组人申请,算上全部参与者,大概有超过百人了。一个项目,一下子搅动了全国的美学界。经过初审、答辩,最终这个题目终于顺利获批。与我同时竞争的一些学界朋友的课题,也做得很好,各有特色。听说作为对他们的申请书的肯定,国社办当年也给其中的两组申请者各给一个重点项目。

这个课题2016年完成结项,随即就进入到出版社过程中。江苏凤凰出版社用这部书稿申请并获批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。于是,这个课题又获得一个出版方面的重大项目。

在此后的编辑中,感谢各位编辑辛勤劳动,不断打磨,终于使这套书以现在这个面貌呈现给各位。

三谢深圳大学,特别是社会科学部。尽管这个项目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申请到的课题,并在社科院完成了结项,但在工作的后期,特别是等待出版的时间里,我已经到深圳大学工作。在工作过程中,得到深圳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。

四谢胡经之老师和各位朋友参会。刚才,我们听了胡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话,使我深受感动,也倍感鼓舞。同时,我也感谢各位不辞劳苦从远方赶来,感谢各位能到会上发言。希望多提批评意见,书出版了,工作并没有完。以后书还会再版。希望各位的意见能使我们在以后该书再版时,得到修改和补充。

第二,这套书的缘起。

刚才我说到,是在俊弟兄的约稿、催促下完成的,这是外因。哲学教科书上说,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。应该说,这件事我本来也很想做。理由如下:

首先,长期以来,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受学界重视。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三大块,即西方的古典美学,西方的当代美学,还有中国的古典美学。学界普遍认为,这三大块才是学问。

国外对中国美学也是这么看。他们只看重中国古典美学,认为所谓的中国美学,就是指中国古典美学,20世纪中国美学,在他们的视野中是不存在的。我在序言中讲了一个故事,波兰学者克里斯蒂娜给我写信,发来一个目录,征求我对她准备编的中国美学资料集的意见。我看了她发来的提纲,还是从先秦到晚清。我回信说,20世纪中国美学还是值得选的。她没有回信,后来听说,书出来了,我的意见没有被采纳。不采纳的原因,就在于,她实际上是根据现有的英文的中国美学资料集选译成波兰语的。她团队中也没有懂中文的美学研究者。因此,她不是不做,是做不到。

在中国,研究20世纪美学史的人也很少。这方面的研究面临一些障碍。具体说来,这些障碍在于:

一、当代中国的研究,常常不被一些人当成学问。在西方,很长的一段时间时,研究古代中国的是一批汉学家,研究现代中国的只是一些新闻记者。新闻记者只抓一些现象和事件,不从事深入研究。这从本质上说,也是一种殖民地现象。西方人对埃及、波斯、印度,也是这样看的,只有古代,没有现代。另一方面,中国学术界也是如此。研究古代的、外国的学术需要克服一些语言关,因此得到肯定,研究现代中国,尽管需要理论的把握,时代背景的了解,身在其中时视野被遮蔽,也很不容易,但却不受重视,认为那不是学问。

二、当代中国美学中,有很多争议。历史与现实,与当下的理论,又是联系在一起。在研究时,有着很多争议,例如,怎样看待作为美学家的梁启超,有人认为,梁启超讲经学,从事政治评论,也研究文学,但如何看待他的美学贡献,学界有争议。再如,30年代的左翼文论在美学上的意义,当时的学界关注更多的从王国维到朱光潜,而对从鲁迅到瞿秋白、周扬的美学思想,关注反而不多。还有,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,在美学上是否有价值,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争议,认为那只是“大批判”。最后,改革开放时期引进了大批外来的美学,这对中国美学的建构有着什么样的意义。如此等等,所有这一切,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。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,都深感到,现当代的学问,是很难的学问,要处理的材料多,问题也多。这与古代的学问比较成熟,材料范围也早已限定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做现当代的美学也是如此。

三、做现当代美学研究,还有一个特别困难之处。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,形成了各种美学上的派别。此后这些派别各自发展,又在80年代以后形成了新的派别。这些派别后来在中国各地的高校,形成了各自的传统。如何能公允地看待历史,克服学术上的本位主义,回到历史语境之中,给当时的各家各派以恰当的位置和客观的评价,这很难做到。对此,我们也是尽力去做。我在组织写作的过程中,对课题组的各位反复讲,不要穿越到历史中,认定自己是哪一派的传人,再对历史作唯我独尊的,扭曲的评价。我们要做的事是,从后来人的立场,站在学术发展后来所取得的高度来看待这段历史。不是再去争哪一派的是与非,而是让历史的回归历史,牢记“客观”、“公允”四个字,从而充分肯定这一段历史的历史意义。

第三,这套书的意义

我想从以下方面来思考这套书的意义:

一、美学这个学科,是20世纪初年从国外引进的。朱光潜曾区分“美学思想”与“美学”,指出从柏拉图到文艺复兴,在西方只是存在“美学思想”,而在18世纪才有了“美学”。这个新创立的学科,到20世纪初年才传到中国。另一方面,西方的“美学思想”是在有了美学这个学科以后,对历史进行追溯,才得以形成。同样,中国古代美学史,也是通过这种追溯才形成的。此前的中国美学史,实际上只是“美学思想”的历史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。

二、关于现当代中国美学史,在我们这套书之前,也有一些,如主题史、段代史等等。这套书致力于讲完整的这一个世纪。并且,在课题完成的过程中,我特别强调一个做法,即“以史带论”。关注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、社会变迁、意识形态变化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将美学史与社会发展史结合起来。朱光潜曾提出过,写美学史要防止“纯思想线索”。这套书的研究正是如此,努力防止“纯思想线索”,说明这一思想线索是如何受经济、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所推动的,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。

三、现在有一些人用一些概念,如“前现代”“现代”“后现代”等几个词,或者用“现实主义”“浪漫主义”“现代主义”等术语,来概括一个世纪的美学史,或者沿用“冲击—反应”的概念将一部20世纪中国美学史写成西方美学的接受史。这套书的做法,是进入到历史的细部之中,说明美学与中国的现实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,现代中国美学与国外美学的互动,与古代美学的再阐释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。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发展中,我有一个观点,即这一发展经历了一个从“美学在中国”到“中国美学”的进程。在全书中,体现了这一思想,即美学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,同时,中国化的过程中有一个自主创造的过程。

四、这套书还注重美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,关注一些艺术门类的美学的发展,说明一般美学原理与一些门类美学构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。这种关系,实际上只能在美学实践的进程中,才能体现出来。过去的一些书都是抽象地讲这种关系,很难讲好。只有看到这种理论的关系,是怎样在实践中,通过历史叙述展开,才能讲清楚。一般美学原理渗透到各门类艺术的实践中,又在这些门类美学的发展之中,得到丰富和发展。

结语:既是中国的,又是现代的

最后,我想回到这两个关键词上来。这套书始终围绕的,就是这两个关键词:中国的、现代的,致力于写出一部既是中国的,又是现代的美学史。20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天翻地覆的一百年,从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京,到2000年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向前迈进,百年中国,发生了太多的事,在美学上,也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。这是一个中国走向现代的一百年,也是中国美学走向现代的一百年。

温故而知新,我们现在要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,我们也要建立美学的三大体系,需要从历史汲取营养。我们要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,需要总结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,这套书所要做的,就是在美学领域对这个历程进行回顾。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,就要研究美学,发展美育实践,让美学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,为新文明的建设服务。

版权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:东坡文学研究网
上一篇:“构建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美学史”暨《20世纪中国美学史》新书研讨会成功举办
下一篇:蔡竞——宋·程颢:“芳原绿野恣行事,春入遥山碧四围”;宋·王令:“三月残花落更开,小檐日日燕飞来”。